- 為您推薦
-
-
-
-
-
-
回程列車
- 分級普遍級
- 片長19 min
- 發行2018-01
- 經銷L'Agence du Court Métrage
- 語言無
- 導演黃邦銓
【本專區影片係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授權提供,可無償用於非營利之教育目的作播映使用(如學校教室及鄉鎮圖書館)。若有額外放映之需求請聯繫基金會 02-27048856】
【影像教育專區簡介】
在網路和行動裝置普及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數位影像密不可分,我們如何不被數據餵養而無感,又可以怎麼從觀影經驗中發掘自身的觀點。「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聲電影學校」提供一個自學影像閱讀的空間,內容包含國外翻譯、自製國片電影教材資料庫、影音創作學習資源。資料庫以電影為文本,探討創作的產製思考,以及如何建構邏輯傳達訊息。可搭配發聲電影學校的影像教材,從電影創作的源起開始,討論片中角色、敘事、場面調度,並解析精選一場戲,於圍繞電影的主題收尾。藉由深度分析創作者的音畫創意形式,讓每一部電影越看越好看。
本片摘要
台灣導演黃邦銓的第一部短片作品。作品起於一張泛黃的家族照片,《回程列車》同時帶有紀錄片和實驗片的質地,透過「底片」、「回憶」、「火車旅行」等日後慣常出現在他作品裡的元素,鋪陳了一趟「我」和「他」的漂泊旅程、一次頗富聯想興味的時空橫越。這場影音實驗,既圍繞個人題材(日誌、家族),也觸及集體領域(政治史、電影史),以猶如火車軌道的兩股動力向觀眾開展:影像(靜照肖像、手寫字跡、動態實拍)與聲音(旁白口述、環境聲響、多種語言)交互辯證。
劇情簡介
火車上的歸途,沿著鐵路撿拾支離破碎的青春歲月,那是一些泛黃照片的局部放大,也是一個時代的小小縮影。兩段旅程,一趟隨著鐵道橫跨歐亞大陸;另一趟則是從家族照片去回溯戰時生活。隨著火車行進搖晃的節奏,過去和現在的分界逐漸模糊,塵封的回憶於焉浮現。
電影本事
在影像上黃邦銓盡其可能地實驗,帶有一種窮盡各種形式的企圖與勇氣。相較而言在音軌上,他則採取較為低調的方式——或者,是一種刻意減少與削弱,在與影像構成反差的同時,嘗試以最簡單的聲響,在音畫關係的調和之下傳遞最豐富的話語。比如片中充滿了黃邦銓在旅途中於車站、月台、餐廳酒館、街道廣場、公共場合等等空間所錄製的「環境音」,皆為沒有配樂疊加、未經錄音室技術予以調整變造、屬於相當「寫實」的聲響。然而這些「寫實」的「環境音」,搭配的皆是那些形式尖銳、近乎抽象構圖的「影格蒙太奇」,二者之間產生了張力:有時影音似乎熨貼吻合、有時則似乎音畫分離,觀眾必須以聲響來判讀影像,或者在二者之間來來回回、對照與確認——黃邦銓在音畫關係上選擇了辯證的配置。而片中的「法語」畫外音獨白格外引人注目。黃邦銓在訪談裡說,他親口為《回程列車》配上的法語旁白其實很不「標準」,法國人或歐陸人一聽便能輕易辨識說話者是一位移民或外來者——這是黃邦銓刻意為影片裡從未現身的敘事者「我」以聲音所標誌的身分印記,以「不標準的外語」來標示自己的「外人」身分。這樣的語言安排,當然和「我」的祖父「他」的顛沛流離史有關——「我」的「不標準外語」和「外人」身分,恰好呼應了「他」:從抗日到反共、從中國到台灣、最終落腳在這個島嶼上的「外省人」。「他」的人生轉折幾乎每次都處在「語言不通」的場景裡,置身在對「他」而言似乎只是「聲響」的「語言」環境裡(聽不懂的語言聽起來並不是語言,而只是嘎嘎的聲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