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

評價
(沒有評論)
觀看人次 505
  • 分級普遍級
  • 片長9 min
  • 發行2012-01
  • 經銷Go2Film
  • 語言
  • 導演尤法爾.哈梅里(Yuval Hameiri)
  • 關鍵字
簡介

【本專區影片係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授權提供,可無償用於非營利之教育目的作播映使用(如學校教室及鄉鎮圖書館)。若有額外放映之需求請聯繫基金會 02-27048856】

【影像教育專區簡介】

在網路和行動裝置普及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數位影像密不可分,我們如何不被數據餵養而無感,又可以怎麼從觀影經驗中發掘自身的觀點。「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聲電影學校」提供一個自學影像閱讀的空間,內容包含國外翻譯、自製國片電影教材資料庫、影音創作學習資源。資料庫以電影為文本,探討創作的產製思考,以及如何建構邏輯傳達訊息。可搭配發聲電影學校的影像教材,從電影創作的源起開始,討論片中角色、敘事、場面調度,並解析精選一場戲,於圍繞電影的主題收尾。藉由深度分析創作者的音畫創意形式,讓每一部電影越看越好看。

 

本片摘要

以色列導演尤法爾.哈梅里(Yuval Hameiri)在《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片中,拾起生活中的現成物件,油畫顏料管、金屬門把、咖啡磨豆機等,他創造了一個「以偶擬人」的劇場,以重演/重現的方式描繪一段攸關自身的記憶。在這部形式特殊的紀錄短片中,導演逝去的母親一方面出現在家庭錄影帶畫面中,一面猶如以替身的方式、現身於重新建構的「物件劇場」中。看似質樸的影音風格,卻寄寓了家人間實在且難忘的情感。

 

劇情簡介

一雙手,加上幾樣現成物件,一場看似童趣的物件劇場就此展開。磨豆機是老爸,油畫顏料管是生病的老媽,門把是「我」,希望女神是妹妹,紙巾盒成為陽台躺椅。隨著口白,角色陸續進入場景,生病的老媽在陽台躺椅上,妹妹拿著相簿陪他聊天,老爸在一旁用手持攝影機記錄家人們陪伴老媽的最後一天。然而這段珍貴的家庭影片,卻因為「我」在母親過世的當晚迴帶重看,隔天被不知情的老爸所拍攝的另一段影片洗掉。原來,這齣劇場是為了試圖再現這段無法復得的「母親最後影像」。

 

電影本事

《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於2014年日舞影展的非虛構(Non-Fiction)短片類中獲得評審團獎,同年也是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選片之一,不過該片也在2013年於西班牙IBAFF電影節獲選為最佳劇情短片(Best Fiction Short Film)。為什麼這部電影既是劇情片也是紀錄片?而什麼又是「非虛構」?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部片其實是由兩個風格迥異的段落所組成:前半部是以物件劇場形式,來「重演」(re-enact)母親最後影像的拍攝過程;後半部則是父親在母親離世翌日在家中拍攝的紀錄影片。

為什麼作者要使用物件劇場形式的「重演」手法?另一方面,前半部的物件劇場與後半部的紀錄影片有什麼的關聯?「重演」是紀錄片常用的手法,透過戲劇性的演出,讓一個曾經發生的事件「再發生一次」。相較於利用訪談紀錄或是史料來重現過去的事件,「重演」手法可以更加具體地呈現事件的細節與全貌。要注意的是,這種戲劇性的重現方式往往也容易模糊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不過紀錄片是否就代表「真實」?劇情片是否就一定是「虛構」?事實上,有許多影像創作者正是利用「重演」的虛構特性,試圖打破這種二元對立,進而思考電影中的真實與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