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您推薦
-
-
-
-
-
-
第六十九信
- 分級普遍級
- 片長20 min
- 發行2016-01
- 經銷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林欣怡出版
- 語言國語
- 導演林欣怡
- 關鍵字
【本專區影片係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授權提供,可無償用於非營利之教育目的作播映使用(如學校教室及鄉鎮圖書館)。若有額外放映之需求請聯繫基金會 02-27048856】
【影像教育專區簡介】
在網路和行動裝置普及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數位影像密不可分,我們如何不被數據餵養而無感,又可以怎麼從觀影經驗中發掘自身的觀點。「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聲電影學校」提供一個自學影像閱讀的空間,內容包含國外翻譯、自製國片電影教材資料庫、影音創作學習資源。資料庫以電影為文本,探討創作的產製思考,以及如何建構邏輯傳達訊息。可搭配發聲電影學校的影像教材,從電影創作的源起開始,討論片中角色、敘事、場面調度,並解析精選一場戲,於圍繞電影的主題收尾。藉由深度分析創作者的音畫創意形式,讓每一部電影越看越好看。
本片摘要
導演林欣怡聚焦白色恐怖時期,以極具實驗風格的藝術手法,描繪一段少為人知、空缺待補的台灣歷史。「劇情/紀錄/實驗」的電影分類,在本片彼此滲透,層層堆疊。影片透過底片照片、書信文字、口述旁白、走訪場景、戲劇表演、放映聲響等形式彼此交織、穿梭時空,引領觀眾從多重觀點探問家國記憶。不僅轉化、想像了身處其中的人物情感和日常生活,也引出對國家/政權暴力的另一番思索:歷史能否再現重訴?記憶為何噤聲隱抑?
劇情簡介
在郵電局上班的施水環,因在宿舍天花板藏匿涉及「台大支部案」的弟弟施至成,於1954年遭逮捕入獄。10月3日她從台北市軍法處寄出給家人的第一封信,入獄不到兩年的時間,總共寄出六十八封家書。然而在第六十九信完成前,施水環遭槍決。李哲宇帶領觀眾踏進六張犁公墓,也踏上一段段白色恐怖時期不為人所知的受難歷史;一座座墓碑則是見證國家暴力最有力的證據。面對這段歷史,卻看見更多空白,在文字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該如何述說這段歷史而不顯蒼白?藝術家南朋里子在廢墟中,模擬著施水環在獄中生活的光景,如後世者來到歷史現場緬懷逝者般,試圖觸及已然消逝的記憶。
電影本事
施水環生前在獄中留下六十九封給母親與姐姐的家書,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親友留下的文字或口述歷史記載她入獄前後的生活、心境與該事件帶給自己及家人的影響。這六十九封信,成為認識施水環的唯一線索。事實上,施水環在最後一封信中還來不及寫下任何內容,只留下「第六十九信」的標題便遭槍決。當文字作為認識施水環的唯一途徑,這第六十九封信所遺留的空白也代表著一段生命的缺口。然而,這些信件內容是否足以讓人認識施水環?如果不足,影像又該如何呈現那段空白、被國家暴力噤聲的歷史?這些提問成為思考《第六十九信》如何處理歷史題材的核心問題。
信件在《第六十九信》中既是故事內容的來源,這些字跡也作為抵抗消逝的影像形式之一:後者以「字幕」與「文字圖像化」兩種呈現方式來想像與重建歷史。文字所呈現的內容代表著施水環自己的「個人歷史」,而文字的呈現方式又同時承載著政治受難者「歷史共同體」的意義。因此聲音設計在片中扮演相當重要並鮮明的角色。片尾字幕時才出現短暫配樂,除此之外,以放映機運轉的聲音貫穿整部影片。這種安排顯然不是要「還原」畫面裡的真實聲音,讓影像更具臨場性與真實感,而是讓「聲音」成為更具主體性的角色,與畫面中的人物、圖像一般,扮演著推動戲劇行動的重要元素。像是敲打聲在片中反覆出現,聲音原本作為具體的聲源,逐漸轉為在敘事中製造心理效果的戲劇元素,以規律聲響催眠觀眾,是造成觀眾不安的影像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