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爸爸的房間

評價
(沒有評論)
觀看人次 684
  • 分級普遍級
  • 片長8 min
  • 發行2016-01
  • 經銷AniSEED
  • 語言
  • 導演張娜麗(Nari JANG)
簡介

【本專區影片係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授權提供,可無償用於非營利之教育目的作播映使用(如學校教室及鄉鎮圖書館)。若有額外放映之需求請聯繫基金會 02-27048856】

【影像教育專區簡介】

在網路和行動裝置普及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數位影像密不可分,我們如何不被數據餵養而無感,又可以怎麼從觀影經驗中發掘自身的觀點。「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聲電影學校」提供一個自學影像閱讀的空間,內容包含國外翻譯、自製國片電影教材資料庫、影音創作學習資源。資料庫以電影為文本,探討創作的產製思考,以及如何建構邏輯傳達訊息。可搭配發聲電影學校的影像教材,從電影創作的源起開始,討論片中角色、敘事、場面調度,並解析精選一場戲,於圍繞電影的主題收尾。藉由深度分析創作者的音畫創意形式,讓每一部電影越看越好看。

 

本片摘要

《爸爸的房間》是一部韓國動畫,全片無對白,以黑白灰階的鉛筆素描風格呈現。本片是導演張娜麗(Nari JANG)的第三部動畫短片,曾獲2017年釜山短片影展最佳韓國短片獎。內容觸及家庭與性別議題,也談到回憶的建構、成長的暴力陰影。主角—父親—母親一家三人,透過畫面中空間和物件不斷變化的動態形貌、光影的配置及對比,勾勒主角內心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題材本身具深沉寓意之外,創作者以獨特細膩的視角和手法將其轉化,尤其可觀。

 

劇情簡介

《爸爸的房間》以簡約的黑白線條、自由而寫意的構圖,精準描繪出受虐兒童的心靈創傷。故事勾勒酗酒的父親酒後回家,「我」和母親是父親暴力相向的對象,父親叮嚀「我」未來要當律師、做醫生,孩子的一生彷彿已經被安排好,沒有青春和空閒。父親幾杯黃湯下肚,毆打母親的行為愈演愈烈,直到「我」長大離家,才終於擺脫這樣的生活,曾有的苦痛也暫時被埋葬。某天,一場婚禮讓「我」回憶起父親,以為已經遺忘的一切又重新被喚起。

 

電影本事

影片一開場,「我」背著書包走在路上,頭上是綁起來的辮子,身形較下一幕出現的工人瘦弱。辮子與瘦弱,可以作為「我」是女孩子的判斷標準嗎?觀眾是否預設了男生不會(不該)綁辮子?導演或許出於無心,但她——注意,觀眾對導演性別的認識也會左右我們對主角性別的想像——片中設計的一連串事件,都有意無意地挑戰觀眾的性別預設;動畫角色只以符號現身的特性,也進一步將觀眾判別角色生理性別的訊息,濃縮於事件中解讀。例如當「我」在書桌上躲藏時,想像自己將父親割頭,觀眾若用「只有生理男性會有如此殘暴的暴力傾向」去意識,那主角的性別就會被觀眾認為是男生;但如果觀眾用「女性生理結構上先天虛弱所以需要持械自我保護」去意識,那主角就會被認為是女性。

這種雙重辯證在影片中反覆發生。直到「我」成年離家,下一幕穿著高跟鞋出門,這個問題彷彿才有了暫時的解答:「我」是一個上班族,而且結尾疑似生了孩子。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成年後的高跟鞋和長髮,就像「我」童年時的瘦弱與辮子,似乎並不具備真正的決定性證據。這也延伸至影片帶出的性別與性向之討論層次:「我」會否是個變裝者(crossdresser)或跨性別者(transgender)?在婚禮上看見別人結婚想起父親,會否可能是:「我」也想要一場屬於自己的婚禮,卻因為自己的性別與性向在社會中不可得?這種性別性向的模糊,讓本片在觀眾代入視點上,存在著介於開放和歧異之間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