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您推薦
-
-
-
-
-
-
獨立特派員 335.變臉臺灣-北風馬祖
評價
(沒有評論)
觀看人次 815
簡介
紀錄片從擺暝這個馬祖最重要的節慶開始。農曆十五, 很多到梅花, 到台灣過年
的人陸陸續續回來了, 在北風呼嘯中, 家家戶戶掛上燈籠, 塘岐國小老師陳秀梅教
孩子甚麼是擺暝, 甚麼叫謝猴, 她讓孩子早些放學回自己村莊的廟裡準備鑼鼓板或
扮大頭仔, 她也拿起鼓板到楊公八使廟和隊員集合, 一年一次打鼓板, 馬祖總動員。
東北季風好冷, 浪好大, 但這也是僅剩幾個漁民的豐收季節, 蝦皮是橋仔百年來除黃
魚外的大宗魚貨, 曾幾何時, 黃魚不見了, 蝦皮也變少了, 幾代漁民的人家紛紛改行
做阿兵哥的生意。年輕人嫌苦, 老漁民無力負荷, 專業漁業變成了休閒活動。跟著黃
鵬武的船出海, 定置網撈起少少魚貨, 他和妹英姐夫妻倆用自製釣竿隨興釣起了石頭
公, 半路碰到釣鱸魚達人張良衛, 一天可以釣上一百斤, 賣到對岸去!這成了馬祖漁
業的現況。馬祖人祖先都來自福建沿海的漁村, 元朝以來, 他們在風浪中來回兩岸,
馬祖列嶼是泊港。幾度, 因為馬祖漁獲多, 外國商船雲集青帆村、橋仔港, 讓梅花、
長樂等地漁民把妻小都接了來, 也帶來剪花和鼓板等閩東文化。為遮蔽長年吹拂的北
風, 抵擋不時騷擾的海盜, 他們就地取材蓋起了亂石砌法的石頭屋, 偶見大戶人家從
老家運來石材木頭, 請福州師傅築砌起仿若老家的閩北厝。從明清時期歷次禁海令,
到近代兩岸對峙, 馬祖這頭的人回不了老家, 原本看潮水收放網的打漁工作, 也得配
合軍事命令。回憶戰地政務時期, 民防隊自衛隊扛起造橋鋪路、站哨、醫護的工作,
都八十幾歲的阿公阿婆了唱起陸軍軍歌, 喊起口令還是中氣十足。出生在和平氛圍下
的孩子如何能體會這段滄桑?
嵌入影片